申请美国艺术研究生难度?

  • 来源:来源于网络
  • 时间:2021-06-22 14:53:06

前言

通常,国内的大众认知总觉得学艺术的孩子是因为文化课学习不够好,在央央高考大军中杀不出一条血路才选择了艺术这条相对容易的独木桥。

其实不然,学艺术的目的,是帮我们培养更积极的创新思维,更精准的批判性思维,更有效的在离开学校后安身立命的本领。

在如今人工智能引领下一大波失业浪潮来临前,培养一项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以人类创造力为原始动力的职业,是艺术留学最本质的解决问题。

我身边学艺术的学生都是情商非常出众,审美非常前卫,思维非常开阔,观点异常毒辣的这样一群有识青年。简单说,就是拥有有趣灵魂的,且对美好事物有充分感知的人。

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如果对艺术感兴趣的你,选择艺术留学这条路一定是最正确的决定。

今天我就和大家讲讲我申请UPenn的那些苦辣酸甜,以及我作为UPenn的校友面试官给想申宾大的你的一些建议。

背景简述

本科:中央美院 BFA

研究生:宾夕法尼亚大学 跨学科艺术MFA (MFA不计GPA)

TOEFL:76→104

录取学校: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Dean’s Scholarship $5,000 per year

如上所写,我本科就读国内排名第一的艺术学院,因为从小就学习绘画,便顺理成章的进入艺术考学,进入艺术学院。

在大三期间,我便心生了出国读艺术的想法。原因很简单,国内的艺术教学已经跟当代艺术发展拉开一定差距,从教学体系到信息的获取都赶不上国外艺术发展的速度。

为了观看更多国际性展览,了解西方评判当代艺术的方式,出国留学便是成为学习的最好方式。

虽然已过去五年,还是非常无愧甚至骄傲当时这样的选择和决定。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听取各方有经验的学长,毕业归国的同行,或者有过留学经历的长辈的建议,尽可能多的从各个渠道吸纳讯息。

因为只有在充分掌握资讯的情况下,才可以对全局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判断,或在一个错误的既定认知中盘旋而不自知。

选择适合的学校和专业,直接决定了留学期间能否愉快的完成学业以及在毕业后拿到一个满意的工作offer,对职业发展有着最直接影响。

在AdmitWrite,有大量海外名校的学长学姐,他们能带来第一手信息,能给大家提供很好的留学咨询服务,这这相当大程度的帮大家减少了时间成本,以更快速的方式截取各方有效信息,对自身情况有更准确的认知,对国外的大学以及申请情况有更确定的把握。

来说说我的经验。

因为本科就读的是艺术学校,身边无一不是学艺术的朋友,相对来说对综合类大学的了解较少。

还记得在大三跟一位耶鲁大学毕业的建筑师姐姐聊到我出国留学的想法时,当时她说的一个观点对我终身受益。她说对留学择校没有很具体的建议,但一定要去最好的学校,跟最优秀的人成为同学。

这当然在后来我留学就读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我的同班同学,一位优秀的韩国朋友在我留学期间就像身边的一盏明灯一直照耀着我,给我力量,对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这样的良师益友在留学期间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财富,甚至对一个人整个人生轨迹都有了改变。

所以不要小看从各个有经验的朋友身上听取他们的经验建议带来的帮助,再通过结合自己留学的初衷,把留学想要带来的效益最大化。

申请过程

申请过程当然是懵懵懂懂的,当然也是留学前期储备知识学习的最佳时机。

艺术留学最大的利好是大多数学校没有GRE要求,托福成绩是评判非英语母语留学生英文水平的直接途径。

由于从小上的艺术学校,英语从来都不是硬性考学指标,所以初中英文水平的我对考托福可是下了苦功夫,从76分的一试成绩最后刷到104分。

这其中有半年时间的血与泪,掌握考试方法非常重要。

要知道,从来没有去过美国的我,当时连和外国人都没怎么说过话,一需要说英文就脸红心跳,简直烫嘴。听力一出现就紧张的大脑一片空白。

但是语言类的学习,词汇量是一方面,考试方法才是王道。

我曾经和另外两位当时一起申请留学的同学和请了一位托福老师,一个月时间集训写作和口语,掌握了一套合理的写作思路,在之后的考试中我的写作成绩都在28、29分左右。说这么多不是想说老师多厉害,而是任何事情掌握解决办法可以事半功倍。就像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对申请学校的专业侧重方向有着重研究可以帮助自己省时又省力,还省钱。

就我的经验,首先,我的目标锁定美国TOP20的综合类大学,虽然是申请艺术专业,但由于本科已经在艺术院校学习,我留学的目的就是想要在美国的综合类大学感受最精英的教育。因此艺术学校不在我考虑范围,即使排名第一第二的口碑学校,也不会浪费多余精力。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往一个方向使,而不是像无头苍蝇,或草丛里的蚂蚱跳来跳去。

在锁定了目标后,对每个自己的理想学校和专业进行分析。

当时在选择宾夕法尼亚大学时,因为宾大的艺术是一个跨学科项目,有超过十多位的固定师资都是来自各个不同领域,有麻省理工博士毕业的生物艺术教授,有温哥华最知名的公共艺术教授,有埃及最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也有纽约时报艺术评论的批评人。

另外,每个学期有客座教授来进行一对一访问,邀请的都是行业内知名艺术家。除师资力量的强大外,两年的项目还可在外学院选修,在沃顿商学院修一堂谈判课,在法学院抢到一门前美国副总统拜登的课,不仅在今后的工作生活能带来很多帮助,也是人生一项收获,毕竟大多数人很难有同样幸运的教育经历。

而当时我申请的另一所综合类学校,专业评分在USNews上排名非常高,但在我的了解下,其项目是美国相对保守老派的作风,师资力量雄厚但构成相对简单,当地本土学生入学率高,这就大大减少了由不同种族,身份,背景以及国籍的学生带来的群体多样性,在了解后我非常清楚的明白这并不是我内心真正的目标。

总之,申请的过程在遵从自己内心的同时,减少无谓的犹犹豫豫,把时间花在对每个心目中理想学校的研究上,从自身角度出发,以更全面的角度分析自己与学校的匹配程度,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也避免被热门程度或者排名混淆视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这方面的信息,大家也可以多咨询一下周围的学长学姐,如果周围没有这样的学长学姐,admitwrite的学长学姐就是你获取准确信息的最佳来源,通过他们提供的信息你可以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所学校,了解这所学校是否真的适合你,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你在判断上因为信息不完整而带来的失误。

文书写作

在申请的准备过程中,文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我的留学申请中,我的文书结合了我的艺术创作以及自己的身份背景——出生并成长于江浙一带,从小生活在充满着Made in China的各种塑料玩具,生活用品和地方特色的小商品中,这些在身边非常常见的事物既是熟悉的,又是带着某种记忆以及情感的。

我将身边的Made in China结合进自己的艺术创作,在熟悉的生活碎片中寻找和拼接出新的美感,这些现成物既有生产过程中既定的社会含义,又有使用者赋予的新的痕迹,在被再创作的过程中被剪开,损坏,重塑,结合,融化,消逝。像生命的过程一般,我在参与创造它的再生,也在赋予其新的生命含义。从日常引发出社会性,让创造彰显温度。

文书的构成既要有个人的鲜明特点,也需要上升一定的社会认知,单从自我的角度无法令人感同身受,如何把由自身出发的点滴细节引申出更多个人思考,有利于阅读者把自身代入情境去理解,去好奇,去追问。

文书写作的精髓需要让一个与你毫无相关的招生老师感受到你的温度,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老师们在阅尽无数篇文书的写作时,看到你的文章后,心想这个孩子我挺想跟他聊两句的。

CV 部分

在社会学的定义里,大学的功能是帮助社会建立秩序,也是提供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终身伴侣的地方。上大学的目的是在最好的年华去爱,去体验,去感受生命,去汲取知识。美国的教育强调爱,宽容,公正,仁慈。

请不要在CV过度吹嘘自己的个人领导能力,因为团队合作即使是一颗螺丝钉也在发光发热,并且我们尊重这些螺丝钉。体现自己的价值要在细节中,体现自己的能力要在真实的实践中,你能提供什么,而不是强调自己有多厉害。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的CV罗列了自己上中学以来众多的带领团体完成的实践,看似他是一个有经验并且非常有个人魅力的团队核心。

于是我对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团队中有人对你的领导提出异议,对你的处理问题方式提出质疑时,你会怎么做。

他的回答一直在围绕着自己,会让提出质疑的这个人信服自己。这种思维在领导一个团队时非常站不住脚,甚至有些专制。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他没有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团队合作通常都是需要大家互相配合,理解,支持,领导者在最后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决策,并且能得到绝大多数团队成员的认可和信服。领导力不是简单的强制对人的管束。这位同学的回答让我对他的领导力产生质疑的同时也对他CV部分真实程度存在疑虑。

如果没有豪华的志愿者,领导能力,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的CV,请多把自己的特长放大,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可放大的闪光点。比如细心且心灵手巧的你对缝纫感兴趣,便可做一些有趣的挂饰在集市义卖,把义卖所得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把自己微小的优秀品质放大,要比搬一个大title更能打动人。

面试阶段

我们总是把面试想的很紧张,害怕招生老师的问题我们无从回答。

我接到的第一个面试邀请便是后来入学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紧张心情可想而之。

面试过程一般会有固定的一些问题,比如介绍你自己,为什么选择申请我们学校等。

这些回答当然是需要越个性化越好。

我在面试时,当时系主任对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有什么特别的方式授课呢?你会跟你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听到这个问题的我首先是一愣,因为从来没考虑过要成为一名老师,但是在脑子闪现了两秒钟空白后,我开始尝试从自身的经验角度回答。

首先,我相信东西方的教育存在很大差异,出国留学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想接受西方教育的思维方式。从这点入手,我讨论了一下自己在艺术学院学习的困境,以及在中国从小到大被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分数的现状。在分数的单一评判下,很多学生形成了考试答案唯一的思维,也就是小时候教科书说的都对,长大了知乎说什么都对,非常缺乏批判性思维看待问题的习惯。如果做一名老师,我会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鼓励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非常微小,非常不成熟。因为创造力不仅是学习艺术的核心,更是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核心。创造一个公司,创造一个家庭,创造一套教学课程,无不使用人类的创造力,而思维的固化正是扼杀创造力的元凶。

因此面试时,遇到自己没准备过的问题时不需要害怕,只需冷静下从自身角度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解释出一个所以然,并且有逻辑有条理。

毕业后,我也成为了一名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友面试官。

在线下面试国内本地的申请学生,在线上面试美国的高中生。

面试过后,我们会给学生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反馈招生委员会。

刚开始的时候我会很想帮帮国内的申请学生,给他们一个更好的面试印象分,因为每年能跨入藤校大门的学生太少了。

但经验更多的校友强调,有时候我们想要帮助一个人而给了他比实际高出很多的评估,让他如愿进入了一所学校,但真实情况是这个学生并不具备进入这所学校的基本素质,他在这所学校追不上同年龄段大部分人的步伐发现这所学校并不适合自己反而会变成是一个对他的人生很不负责的“帮忙“。

所以我们本着很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提问,对其进行更深入了解。通常也一眼能看出哪些学生是根据事先准备的面试模版在回答。

所以回答问题一定要在准备过的同时,多加入自己对特定问题的见解,请一定不要回答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老人与海》,虽然我知道你一定看过这本书,但请把关注点更多放在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一个合理分析,比背一套面试答案能赢得太多高分了。

举一个例子,在面试一个美国麻省的高中生时,她表达了自己希望申请的心理学专业,她提到了一位心理学教授的理论对她的影响,让她从中获得的心理学知识在平常跟朋友的交往中通过观察得以应用,因此心理学的书成为了她探究事物和研究社会的一个途径,并且想在大学吸取更多这样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好的观察世界。

这个回答太让人为她的大学生活感到兴奋和充满期待了,甚至连我也不禁立刻在某宝下单买了这位她提到的心理学教授的书。

给申请者的建议

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能申请到的最好学校。

有的同学面对最后的申请结果,因为某些学校给了奖学金或者助教机会或者生活补助就放弃了自己的第一选择去了看似更有“诚意”的学校,这会让你后悔终生。

在最好的年纪去最好的学校跟最优秀的人成为同学始终是我的申请宗旨,也是我最中肯的建议。这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会深有体会,并不是申请的时候可以一步到位就有这样的认识。

不要心疼父母的学费钱,父母更愿意看到孩子学得一身好本事,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他们的钱花的才物有所值。

另一方面,留学的成本高昂,做好更多充分的准备可以避免花很多冤枉钱,走不必要的弯路,也可以节省时间。

选择学校的时候参考这座城市是否是你心仪的,气候是否能适应,是否会为了去一个排名更高的学校而心甘情愿呆在美国大农村,除了学习没有任何娱乐,出了校园寸步难行。

留学生涯学业是一方面,如何度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大学时光也是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在像纽约这样的大都市,集中着非常多的社会资源:

这里密集的高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同龄小伙伴和已经毕业工作的学长学姐。

同时也有非常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各个行业,为寻找实习提供便利。

当然,纽约每周密集的文艺活动,政治话题,美术馆展览,充斥着国际化的交互媒体咨询,让你觉得仿佛活在世界的最中心,对培养全球化视野来说没有第二个城市可以与纽约媲美。

而另一边的美西硅谷,则对有志向进入科技企业的同学提供了更多诱惑:

你身边的人每天谈论着伊隆马斯克昨天发布了什么新发明
谷歌又有了新的黑科技
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可以反击人类的暴力甚至有了很高的情商
等等

人的格局越大关注的事物范围就会越广,着眼于自己的所学所爱,并对世界保持好奇,不虚度一个美好的大学时光。